《白杨礼赞》
【学习要点】 一.本文背景: 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相持阶段: ①日本侵略者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但它做不到,因此便对国民党进行诱降。 ②国民党反动派与日寇勾结企图借侵略者之手消灭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 ③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捍卫着民族的
【课文分析】
(一)第二自然段。 1.内容:先写黄土高原的景物,后写作者的感受。
2.在描写黄土高原时: ①先总后分。 总写:勾勒高原特有的景色——黄绿交织(错综),平坦广阔(毡子)。 分写:黄——自然力堆积的高原。 绿——人类劳动成就的麦田。 ②动静结合: a.静:大毡子 b.动:和风吹送的麦浪。 ③色彩:鲜明——黄与绿主宰着,错综着。 ④气势: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写黄土高原的目的: ①因为白杨树就生长在这里,以此为背景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这里也同时是抗日根据地军民纵横驰骋的地方,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义做铺垫。
4.作者的感受:雄壮,伟大。
5.在本段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①抑:感受有些倦怠,单调。 ②扬:在下段白杨树出现时的惊叫。 ③作用:由雄壮、伟大→倦怠、单调→惊叫。波澜起伏突出了白杨树傲然形象。
6.本段采用了第二人称写法,并有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作用:呼唤读者的参与,引起读者的共鸣,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
7.词语: “也许”,这种表示推测语气副词的运用,及“有一点吧”这种口语的运用,语气温和,亲切,仿佛你在与作者同行。
(二)第五自然段: (三)第七自然段: 1.分层: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层意:第一层 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第二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义。
3.第一层的写法: ①修辞:a.拟人。婆娑的姿态;伟岸,正直。 b.对比:不是好女子,是伟丈夫。 ②手法:又一次运用先抑后扬。 抑:不美,不是好女子。 扬:伟岸,正直,是伟丈夫。 总之,本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意志。
【深入探究】 本文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1.什么是象征的手法:作者所要表达的对象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借对其他事物的描写、赞美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里边。这个借用的事物就是象征物,作者寄托的思想就是象征义。
2.本文的象征物:白杨树。 客观地讲,白杨树是植物中的一个种类,也比较常见,但是当作者在其中融入了他的特征感悟,白杨树便产生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光彩,变得令人十分神往。
3.作者为什么用白杨树作为象征物呢? ①处于当时白色恐怖之下,作者没有言论自由,无法把他对中国共产党对北方农民那种敬意直接表达出来,因此便借助于白杨树。 ②白杨树,从外形到内在气质以至生长环境都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在气质精神乃至生活环境都有相似之处。
4.采用象征手法在思维上要适用联想和想象。 由于象征物与象征义之间只是可能有相似之外,因此,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使它们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读者才能在对树的理解的同时对人对精神产生深刻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