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    【基础知识】    ①注意下列加红字的读音和写法。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红词的意思)。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推敲  锲而不舍
 轻而易举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
    【课文分析】    〔一〕自读要求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理解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③完成课后习题。
 (4)、完成相关迁移训练。
 
 2、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②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③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3、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自读点拨
 1、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关于本文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4、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5、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6、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7、关于课后习题:
 (1)习题一:
 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其二,活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
 
 (2)习题二:
 第一问如前所述。
 第二问为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指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
 
 (3)习题三:
 现成答案当然在段末,但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二〕本文是一篇阐述认识方法的议论文。同学们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自读课文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字典、词典),结合语境,读懂课文。
 2、根据提示分清论述层次并弄清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3、注意多朗读品味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是中心论点。
 2、创造性思维所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是什么?
 一是具有广博的知识;二是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那么,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是什么?
 依据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4、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什么呢?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力。
 6、为什么说仅仅进行扩散思维还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因为经扩散思维得出来的是几种设想,然后要通过逻辑分析,按问题解决的要求,对这些设想进行筛选和最优化,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果,这一过程就是集中思维,两者相辅相成,能得到真理的道理就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