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要点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文章通过唐雎与秦王之间的斗争,写出了小国安陵战胜强秦的全部经过。秦王采取所谓“易地”的手法,打算不费什么劲就灭掉安陵。安陵君看得很清楚,没有同意,矛盾于是激化。这时唐雎接受了出使秦国的任务,唐的使命关系重大,国家安危系于一身。秦王见到唐雎,劈面就大谈“易地”骗局,当即被唐雎戳穿。秦王立即变了一副面孔,以杀人灭国相威胁;唐雎抱定必死的决心,针锋相对,亦以杀人流血相对,并准备付诸行动。秦王于是被迫放弃了灭掉安陵的打算,唐雎斗争取得了胜利。我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一定从中得到很大的教育。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学习本文,首先根据书下注释朗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释。再仔细阅读,弄清故事梗概,归纳文章结构。 全文共4段。 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的背景。 第二段:写秦王行骗、威吓,唐雎与之作巧妙而有力的斗争。 第三段: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第四段:写唐雎胜利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思考: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如何理解句中加红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4、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5、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6、试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译句: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②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句: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7、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8、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积累: 1、通假字 秦王不说 (说——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 (错——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 (仓——苍,青色)
2、词类活用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3、一词多义 徒┍ 免冠徒跣 (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 徒以有先生也 (仅仅,只) 惠┍ 大王加惠 (恩惠) ┕ 汝之不惠 (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