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 ”,这个词是指人在愤怒之时,拍着桌子站起来。经常用来赞美那些富于正义感的慷慨人士的怒不可遏。在我们现代史上就有这样一位杰出的民主战士。他就是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四时期参加学生运动;1922赴美学习美术;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等校教授,出版过多本诗集,是著名的诗人和学者。
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地策划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并且在国民党统治区派出大批特务制造暗杀和白色恐怖。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遇害。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是追悼大会上,当李公朴夫人致辞时混入场内的特务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闻一多先生怒不可遏。尽管在来会场之前已经有朋友告诉闻先生,有特务准备杀他,但闻先生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即席讲演。闻先生在讲演中大义凛然地宣布:我们不怕死!我们随时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特务,在闻先生返回的途中暗杀了这位大无畏的民主战士。闻先生视死如归,以他的生命和热血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学习本文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 本文口头语言的特征明显,由于这是一篇即兴讲演,作者并没有准备演说稿,而是由于现场的情势有感而发。 是作者当时的情绪的自然表露,通俗,朴素。象: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 ,快完了!这样的句子极富感染力,极富鼓动性。
2. 本文的色彩浓重,爱憎分明。所以用词褒贬鲜明。对李先生对人民:光荣、宝贵、胜利、光明、真理永存。对敌人:偷偷摸摸、无耻、暗杀、黑暗、卑鄙无耻、挑拨离间……。
3. 采用多种句式,表达激昂,愤怒的情绪: ★设问句。 例: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 作用:引起读者的思考,唤起听众的共鸣。
★反问句 例:凭什么杀死李先生?换成陈述句:不应杀死李先生。 作用:加强肯定语气。说明杀死李先生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感叹句:本文使用的感叹句是大量的。 例: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 作用:斩钉截铁,对敌人无比愤恨,揭露了他们的色厉内荏。
问题讨论: 一般文章中,人称的使用是固定的,并且前后应该一致。但在本文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称呼时而使用“他们”,时而使用“你们”,这样做是否会引起混乱?原因何在? 当然不会引起混乱和误解。★作者使用“你”这样的人称,直称特务,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针锋相对,不避锋芒的斗争精神和勇气。★使用“你们”矛头直接指向反动阵营,和“我们”所代表的革命力量,形成对比,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使用“他们”是作者站在正义和人民立场上分析敌人的心理。因此,这些代词的变换运用更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战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