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家长请家教 大学生做家教 会员登录 家长频道 教师频道 培训机构 公交查询 手机站 家教资费 加入收藏
淮安家教网ha.pyoujj.com
电话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教员简历库 学员订单库 加油站 同步导学 试题解析 试题下载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频道-【 淮安家教网 - ha.pyoujj】
  您当前位置:淮安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10/7 阅读:1968次 【字体: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线索】
  本单元包括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书法、绘画、戏剧)。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灿烂辉煌,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

  方法小结
  学习本单元内容,要记住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具体成就,要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阶段性成就的时代背景,还要宏观上掌握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内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

    【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和发展原因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出,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数学、天文历法成就和农书的编撰,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造纸、火药和火器制作以及火药爆破法、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向西传播到波斯、阿位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我国古代的科技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除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民聪明勤奋,在长期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这些条件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其一是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科技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小地主、手工业者,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供养脱离生产的科技人员,因此对于科技的发展来说,国家的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造纸技术的改进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取得的,经过皇帝下令推广。郑和远航,完全是由国家组织领导的。各朝都把天文历法当作国家重要大事来抓,观测研究天文的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皇帝还经常过问天文观测的历法改革。我国所以有世界最丰富的天象记录,应该主要归功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其二是科学家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勤奋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精神,贾思勰作《齐民要术》,集中精力凡12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共付出了27年的艰苦劳动。二是斗争精神,特别在宗教、儒家神学所束缚的封建时代,科学家的科研及成果无疑是伴随着与封建迷信的斗争。明清三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实际上也是对八股取士所造成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学风的一种抗争。

  2.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第一,领先性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最重要的是四大发明,其他如十进位制、圆周率、割圆术、天文观测技术、农学园艺、造船航海技术等无不如此。

  第二,实用性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用性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天文学之所以高度发达,一是因为儒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帝王们认为天象直接关系到皇家的命运。立法准确与否,被看作是一个王朝是否顺应天意的标准。二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历代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也是出于重视农业生产的需要。

  要制定精确的历法,就得精确计算。于是,数学也发展起来。《周髀算经》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解决天文学中的计算问题。因此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数学往往合称为“历算之学”。当然,中国古代数学除与历法制定有关外,与土地丈量、堤坝宫室仓窖的建筑、税收计算、财物分配、商品贸易等方面的需要紧密相关。

  至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农学、中医学、造船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其实用性特点更加鲜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政府的扶持能促进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成是科技发展的障碍。因为政府只会扶持实用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历法等都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至于与生产实践没有太大联系的理论科学,政府一向轻视。这造成古代中国缺乏理论科学和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精神。在教育上,政府重视政治理论道德教育,科举考试主要考查儒学和文学。唐朝时期还考医学和算学,但到封建社会晚期,政府推行八股取士,只考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这更是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整体性
  中国古代许多科技讲究整体性和辩证性。这种整体性、辩证性观念具体表现为宏观上特别重视天人关系的和谐,在微观上则重视事物内部关系的协调。例如建筑,古人不仅看重建筑本身的结构、比例和布局,还特别看重它的坐落方位、四周的山水风景等外部环境的配合,有这一门独特的卜宅学问——风水学。最能体现中国科技整体观的,还是中医学。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局部病变和整体情况统一起来,有“头痛医脚”之说。不仅如此,中医学还深入探讨了五脏、六腑、五官等与自然界五行、五季、五方、五色、五味等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3.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风格。无论是哪一种风格,作家们总是把目光投向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彼岸的天堂地狱。如《诗经》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离骚》表达的仍然是诗人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热爱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第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注重理性的民族,这突出表现在对于世间真理的追求上。所谓道,其意是规律、事理,其实就是真理。中国古代的诗歌、小说、戏曲等,由于受传统的文化思潮的影响,贯穿着“文以载道”的精神。孔子谈到诗的教化作用,提出所谓兴观群怨四点,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意义就在于立德立功立言。这三者的位置关系是:首要的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才是立言。很多人常常是立功不成而转为立言。因此,中国古代文许多文学家首先不是文学家,而是政治家。先秦时期的孔孟老庄诸子,此后的贾谊、张衡等,魏晋之际的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唐诗巨匠李杜白及唐宋八大家,还有辛弃疾、陆游等,哪一个是单纯的文学家?哪一个不是抱有治国安邦远大理想的人?且不说杜甫对儒家仁政理想的不懈追求,即使是浪迹五岳的李白,也在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事业的愿望。

  4.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古代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形****类文化的一个独立典型。直到十五世纪,中国文化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十六世纪以后,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至十七世纪中叶起,逐渐形成西方近代文明,中国则落后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表明中国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中国没有孕育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又没有产生近代民主制度。

  在文化问题上,要避免两种不正确的倾向,即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也要反对中国文化优越论。早在二三十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是胡适之先生,主张中华文化优越论的是梁漱溟先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中西文化各自的贡献综合起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是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培养民族自尊自信,需要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所谓批判继承,当然是要有所批判,但主要还是要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我们应抓住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简言之,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以人为本”还体现了人格价值思想。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孔子不仅这么说,还这么去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些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以人为本”。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意义,概括说起来就是能够有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道德与生命三种关系。
  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个中国人,确实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弘扬我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中国文化的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的庄严任务。

编辑整理:扬州家教网(http://www.yzjjw.net)


  • 上一条新闻: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 下一条新闻: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请家教   做家教   法律申明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 培优家教网-淮安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ha.pyoujj 教员QQ群:69557383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3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