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家长请家教 大学生做家教 会员登录 家长频道 教师频道 培训机构 公交查询 手机站 家教资费 加入收藏
淮安家教网ha.pyoujj.com
电话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教员简历库 学员订单库 加油站 同步导学 试题解析 试题下载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师频道-【 淮安家教网 - ha.pyoujj】
  您当前位置:淮安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历史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10/8 阅读:1593次 【字体: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线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自由和统一,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科学技术以“两弹一星”为代表,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教育从小到大,得到迅速发展。

 

  [方法小结]
  学习本单元内容,一定要分阶段掌握。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历程均可以分为文革前17年、文革和文革后三个阶段。文革前17年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均得到迅速发展。文革期间,由于全国性的动乱和“左”的错误,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趋于停滞。改革开放时期,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重新焕发新春。
[重点难点]

  1.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
  时间:1949-1966年。
  特征: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起步阶段。
  发展原因:
  (1)成立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
  (2)制定科学规划。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先后集中70多位科学家,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3)国家统一,政局稳定。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还吸引了大量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回到祖国,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
  具体成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等。

  第二阶段:1966-1976年。
  特征: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停滞阶段。
  原因: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科研事业遭受严重破坏。
  具体成就:第一颗氢弹等。

  第三阶段:
  时间:1977年至今。
  特征: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
  原因: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的形成。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后来,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党和政府也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这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体制的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了改革。此后,“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有力的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具体成就:“银河”计算机、“神州”飞船等。

  2.“双百方针”与“二为方针”
  “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二为”是指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工农兵、知识分子、干部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人们服务。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二为”方针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编辑整理:扬州家教网(http://www.yzjjw.net)


  • 上一条新闻: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下一条新闻: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请家教   做家教   法律申明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 培优家教网-淮安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ha.pyoujj 教员QQ群:69557383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3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