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点】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基础知识】 1、正字音: 壕:háo 逾:yú 邺:yè 戍:shù 裙:qún 妪:yù
2、辨析字形并组词: 戍( ) 壕( ) 逾( ) 役( ) 戊( ) 戎( ) 嚎( ) 愈( ) 没( )
3、解释词语: 暮:晚上。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致词:对……说话。 戍:防守。 犹得:还来得及。 幽咽:断断续续地、声音很小的哭声。
【课文分析】 1、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类似的诗歌? 仅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属于叙事诗,我们以前学过的叙事诗还有《木兰辞》。
2、作者是如何安排情节结构的? 文章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第二部分(第2至3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 第3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6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 第二层(中间4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 第三层(后4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 第三部分(第4段)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3、哪些语句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战争残酷的语句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4、这首诗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中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对此如何理解? 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
五、总体把握: 学了这三首诗歌,同学们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