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的制作》
【背景知识】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中国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幼年接受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同时受到民间文学和古典小说的熏陶。上中学时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1911年中学毕业,家贫无力升学,开始10年乡镇小学教员的生活,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小市民和劳动者,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1914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10余篇文言小说,表现出关心下层人民疾苦、注目时代变化的现实主义特色。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加人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与周作人、茅盾、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到1925年,已出版《隔膜》、《火灾》、《线下》等短篇小说集。作品从同情弱者、悲世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揭露社会肌体的多种沉疴,呼吁尊重儿童个性和改革小学教育,表现出冷峻讽刺的艺术特色。如《潘先生在难中》通过一位小学校长在军阀混战中惊惶失措、苟且偷安的喜剧,剖析了一个在人生战场上永远打着白旗的卑琐灵魂,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创作中的名篇。
五卅运动中,叶圣陶与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此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等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大革命潮流中的知识分子斗争意识的觉醒、奋起和走向工农的行动。在有意识地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的同时,逐渐走出身边琐事的樊篱,生活视野趋向开阔,注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是新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重要长篇小说之一。茅盾誉之为“扛鼎之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叶圣陶与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积极投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主要有《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英文教授》等,以日臻圆熟的技巧,映照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相煎熬下的黑暗现实,颂扬敢于抗争的人民,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和尖锐的思想题旨。自抗战以后,他的小说创作日趋减少,主要写作散文和文学评论。
叶圣陶的散文集有《剑鞘》》(与俞平伯合著)、《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数种。这些作品不论是抒情写世、状物记人、议事说理,一般都有着较为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艺术上则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语言风格。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早期童话集《稻草人》中大部分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画眉鸟》描绘了人世间贫富对立的图画。《古代英雄的石像》则较为显明地反映了作者以集体力量反抗强暴的思想意识的形成。鲁迅曾经指出“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叶圣陶从1923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起改任开明书店编辑,抗战胜利后成为开明书店负责人之一。其间曾兼任中学、大学教员。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国文月刊》、《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发现、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知名作家。他还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在语文教育方面多有建树。他一生从事并关注教育工作,晚年更以主要精力贡献于此。
叶圣陶193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长。1949年以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他还先后出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1988年去世。
【阅读指导】
《景泰蓝的制作》写于1955年3月22日。作者叶圣陶对手工艺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最终完成的是两篇,即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说明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文章,往往按照工序来介绍,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清晰、鲜明的印象,易于了解生产知识。景泰蓝是一种高级工艺品,它制作精巧,工艺水平要求高,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本文抓住每道工序的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有详有略,语言准确朴素、通俗易懂,完整地交代了这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参观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16段):这是全文主要内容,具体说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术。它作为主体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制胎。
第2段先说明制作铜胎的原料是红铜,接着举圆盘、花瓶、方盒子三个例子说明景泰蓝铜胎的打制方法。第3段将景泰蓝的制胎与铜器作坊的工作相比较,说明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出下文。
第二层(第4-9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掐丝。
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作者对它介绍得十分详细。第4段先下定义简要解释什么是掐丝,然后以粘一棵柳树为例,具体说明掐丝的操作方法。第5段介绍景泰蓝是掐丝工人和负责图样设计的美术家合作的成果。第6段说明景泰蓝制品上的图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第7段用列数字的方法着重说明景泰蓝掐丝细密费工的特点。第8,9两段介绍的烧焊和酸洗是掐丝的辅助工序,作者简要带过。
第三层(第10-1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第三道工序:点蓝。
点蓝也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作者继“掐丝”之后又进行详写的内容。第10段介绍“点蓝”和“景泰蓝”名称的由来。第11段说明色料的原料。第12段说明色料的研制方法。第13段介绍点蓝的操作方法与具体过程。
第四层(第14-16段):分别介绍了烧蓝、打磨和镀金三道工序。
第三部分(第17段):概括整个制作过程,强调景泰蓝制作“全部工作是手工”的特点,照应了开头,结束全文。
《景泰蓝的制作》作为一篇说明文,它的最大特点是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有序地加以说明。比如文中交代的景泰蓝的工艺程序就十分明晰,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文章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六大生产工序依次逐项介绍。而就每个工序来说,也是按制作程序来说明的。例如说明“掐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说明“点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研磨色料→筛选色料→填上色料→三填三烧”。作者很注意各道工序介绍内容之间的衔接,注意使用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将各道工序交代明白,衔接紧密。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安排说明的详略,是本文的另一大特点。本文对景泰蓝制作过程和技术的介绍有详有略,“掐丝”“点蓝”两道工序介绍得很详细,其他几道工序则介绍得较简略。这是因为,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是决定景泰蓝风格、珍贵之处的主要工序,也是决定景泰蓝制品质量的关键工序,不详细介绍就难以突出景泰蓝的制品的特征和它特有的工艺过程;而其他工序则不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写得比较简略。在说明这两道工序时不仅对繁复的工艺过程不厌其烦地介绍,还对这些工艺的原理作深人浅出的讲解。以“掐丝”为例,文章不仅介绍了粘丝、烧焊、清洗等各个步骤,而且介绍了掐丝的构图特点和所费工时。又如“点蓝”,简明地介绍景泰蓝名称的由来后,又以三个段落,分别说明色料的原料、研制和如何填色。对填色,介绍得尤为详尽。从盛色料的工具,舀色料的家伙的形状,色料填在什么地方,直到每个小格子里色料填多少,什么时候拿去烧,烧后又如何填,一共要填几回等等,无不介绍得清清楚楚。
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一是分类别,按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的工序类别一一介绍。二是下定义,例如,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样能使读者了解掐丝这道工序的操作特点。三是举例子,例如讲到用铜做胎的原因是“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接着列举了三类制品:圆盘子,比较大的花瓶的胎,方形或长方形器物。这样就把道理说得具体明白了。四是打比方,例如作者在介绍掐丝工序举出粘柳树为例时,写道:“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用比喻说明事物,使读者容易理解。五是作比较,例如,作者在详细介绍了掐丝工序之后,把掐丝和刺绣、缂丝、象牙雕刻作了类比,说“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从而突出了这道工序的功夫之深。
在语言上,这篇文章遣词准确、造句严谨。例如,在“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句中,“小”与“细微”不能互换,“破裂”与“剥落”不能对调,这是准确的使用动词或形容词;第11段介绍色料的有关特征时,十分贴切地运用了“色料”“原料”“釉料”“质料”四个词,这是准确地运用意义相关的词。文中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工艺术语,如“掐丝”、“点蓝”、“烧焊”、“打磨”、“镀金”等,这些术语的运用,能使说明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练,也使读者容易把握某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文中还使用了一些科学术语,如“延展性”、“膨胀率”、“机械力”等。读者通过上下文,一般能理解术语的含义。如提到“延展性”后,紧接着提出“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读者即使对“延展性”了解不多,也能大体明白它的含义。文中还多处使用一些平实的口语,连接了上下文,使介绍显得通俗朴实,好似作者在用白话式的语言解说,使读者有亲切感。如第1段两句话明白、平易,用“现在把……说一说”引出后文。第2段“至于方形或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盒子和盖子都用一张红铜片折成,只要把该接合的转角接合一下就是,也不用细说了”,则用朴实的话,结束了制胎工艺的介绍。第3段“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以及后面各段中都能见到的平实语句,反映了作者对语言驾驭的纯熟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