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家长请家教 大学生做家教 会员登录 家长频道 教师频道 培训机构 公交查询 手机站 家教资费 加入收藏
淮安家教网ha.pyoujj.com
电话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教员简历库 学员订单库 加油站 同步导学 试题解析 试题下载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别离》【背景知识】-教师频道-【 淮安家教网 - ha.pyoujj】
  您当前位置:淮安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二>> 语文
《别离》【背景知识】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8-17 阅读:2722次 【字体:

【背景知识】

   著名文学理论家、作家、诗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出生于河北涿州。1921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本科德文系学习。课余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和德国诗歌翻译。1925年和友人办文学刊物《沉钟》。1927年北大毕业后在哈尔滨、北京教中学。1930年赴德国海德贝格大学留学,主修德语文学,兼及美术及哲学。1931年在柏林大学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1933年回到海德贝格,1935年获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授。建国后,1951年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1955年任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64年调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任所长,1982年后改任该所名誉所长。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多项社会科学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冯至还是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获得过德国“大十字勋章”等多项奖项。
   冯至的治学方法是“洋为中用”,学风特点是严谨,人品是诚实、正直,谦虚、平等待人和爱国。
   “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冯至把他在创作中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来养分”。这个提法本身也表明“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洋”为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所用,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并乐于接受。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和他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个精神。他明确地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他在北大当“西语系”系主任的时候,搞教改,多次修改教学计划,他每次都强调两年事:一个他强调西语系的学生要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另一个强调的便是学外国文学的人要学好中国文学。“学外国文学的人要懂得中国文学”这个观点是冯至非常鲜明的观点。它不仅体现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性原则,而且也符合语言、文学具有整体性的学科规律。
   严谨、求真的学风。对写论文,学术界流行着一句常说的成语,叫“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表达了写文章不能信口乱说,写文章要有根据而且要符合逻辑,这恐怕就是“严谨”的要求。但我认为光按这句话行事,还远远达不到科学性的要求,因为这两个条件仅仅说明了写文章时对作者主观方面的要求,没有提出对写出来的文章要符合客观。但如果在“严谨”之外再有“求真”这一条,就保证了文章里说的要符合客观,或力求接近客观,这样才称得上科学性的要求。冯至搞研究工作就是按“严谨,求真”这两条要求去做的。我们从他两部主要著作《杜甫传》和《论歌德》里就可以看出这种治学态度。现在我还要讲几件冯至经常强调的事情(或原则)来丰富我们对他“严谨,求真”的治学方法的认识。
   第一,他强调搞外国文学一定要读原著。这里讲的“读原著”,当然最好是读原文,但西方国家有那么多的语言,对一般人不可能要求本本都读原文,因此至少也要读翻译出来的原著。他晚年写过一首讽刺诗叫《梦访书店》,对80年代和90年代初大量出版的五花八门的作家辞典、作品欣赏之类的书籍进行辛酸的讽刺;讽刺的原因是这样的书助长了不读原著便大做文章的不良作风。他曾说,写这种文章是在欺骗读者。
   第二,冯至“严谨、求真”的精神还表现在他的翻译工作上。他要求翻译忠实于原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冯至翻译了不少重要的德国诗人的作品,歌德、席勒、海涅、里尔克、荷德林、布莱希特等,但他不肯承认他是一个翻译家,别人这样称呼他,他总是要加以否认。其实说他是一个严谨和高超的翻译家,他是当之无愧的。(严宝瑜)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出生于河北涿州。1921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本科德文系学习。课余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和德国诗歌翻译。1925年和友人办文学刊物《沉钟》。1927年北大毕业后在哈尔滨、北京教中学。1930年赴德国海德贝格大学留学,主修德语文学,兼及美术及哲学。   1931年在柏林大学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1933年回到海德贝格,1935年获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授。建国后,1951年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1955年任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64年调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任所长,1982年后改任该所名誉所长。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多项社会科学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冯至还是瑞典、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或通讯院士,获得过德国“大十字勋章”等多项奖项。
   冯至的治学方法是“洋为中用”,学风特点是严谨,人品是诚实、正直,谦虚、平等待人和爱国。
   “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冯至把他在创作中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来养分”。这个提法本身也表明“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洋”为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所用,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并乐于接受。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和他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个精神。他明确地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他在北大当“西语系”系主任的时候,搞教改,多次修改教学计划,他每次都强调两年事:一个他强调西语系的学生要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另一个强调的便是学外国文学的人要学好中国文学。“学外国文学的人要懂得中国文学”这个观点是冯至非常鲜明的观点。它不仅体现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性原则,而且也符合语言、文学具有整体性的学科规律。
   严谨、求真的学风。对写论文,学术界流行着一句常说的成语,叫“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表达了写文章不能信口乱说,写文章要有根据而且要符合逻辑,这恐怕就是“严谨”的要求。但我认为光按这句话行事,还远远达不到科学性的要求,因为这两个条件仅仅说明了写文章时对作者主观方面的要求,没有提出对写出来的文章要符合客观。但如果在“严谨”之外再有“求真”这一条,就保证了文章里说的要符合客观,或力求接近客观,这样才称得上科学性的要求。冯至搞研究工作就是按“严谨,求真”这两条要求去做的。我们从他两部主要著作《杜甫传》和《论歌德》里就可以看出这种治学态度。现在我还要讲几件冯至经常强调的事情(或原则)来丰富我们对他“严谨,求真”的治学方法的认识。
   第一,他强调搞外国文学一定要读原著。这里讲的“读原著”,当然最好是读原文,但西方国家有那么多的语言,对一般人不可能要求本本都读原文,因此至少也要读翻译出来的原著。他晚年写过一首讽刺诗叫《梦访书店》,对80年代和90年代初大量出版的五花八门的作家辞典、作品欣赏之类的书籍进行辛酸的讽刺;讽刺的原因是这样的书助长了不读原著便大做文章的不良作风。他曾说,写这种文章是在欺骗读者。
   第二,冯至“严谨、求真”的精神还表现在他的翻译工作上。他要求翻译忠实于原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冯至翻译了不少重要的德国诗人的作品,歌德、席勒、海涅、里尔克、荷德林、布莱希特等,但他不肯承认他是一个翻译家,别人这样称呼他,他总是要加以否认。其实说他是一个严谨和高超的翻译家,他是当之无愧的。

【阅读指导】

   这首诗是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第十九首。它通过朋友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像,讴歌了真挚的友情,也揭示了友情的意义和价值。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sonnet,闻一多译为“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四、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说:“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恰当的安排”,“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充分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朋友间有相聚也有分离的时候。然而诗人把朋友间的分手看得不同寻常,如同生离死别。第一节,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第二节中,诗人承上把分别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切从零开始,投入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第三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最后一节,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这首诗从“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比如别离的地点、“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老同学,还是老同事),都不明确。彼此间担负的是什么工作,这次相聚谈了些什么,也不清楚。这种情节的淡化,造成了主题明确性的减弱和诗意的朦胧。由身边感到冷忽然又感受到眼前辽阔,这种跳跃也是造成此诗难懂的一个因素。然而难懂不等于不可解。只要我们抓住此诗的重点不在交代事实,而是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尝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

   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全诗运用十四行诗“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的结构特点,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加上全诗“abba cddc efg efg”的韵式,及以十音节为主而又伸缩变化的诗句,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诗性体验。

   这首《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

【相关资料】

冯至的《十四行集》

   (冯至)行程几千里,观看了许多城市与乡村,经历了许多生命的死亡与挣扎以后,来到大后方的西南联大,获得了一块生命的栖息地:那将永远留在新诗史上的昆明郊外的“林间小屋”。诗人冯至正是在林间小屋的凝神默思里,获得那辉煌而庄严的瞬间体验,达到生命与艺术的豁然贯通。在这变幻莫测的战争年代,诗人从小昆虫经过一次交媾,便结束了它们美妙的一生里,得到了歌德式的“死与变”的启示:“歌声从音乐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晴空下,诗人“站立在高高的山巅”,仿佛“化身为一望无际的远景”,感受着自我生命与万物的“交流”:“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但在那风雨之夜,诗人在小小的茅屋里,听着狂风中的暴雨,却感到人的孤单,不能自立,生命的短暂,以及相互的隔离—连厮守千百年的铜炉、瓷壶,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像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同时又听见诗人“在深夜祈求/用迫切的声音:/‘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深夜又是深山》)所有这些关于生死转化、生的美妙与死的庄严,关于生命的孤独与交流……都是诗人对身边事物个人化的新的发现。如果说战争在七月派诗人那里,唤起的是关于一个民族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骄傲地活着”与“不屈地死去”的生命价值的思考(冀访:《生命》),风雨之夜唤起了对“大的破坏”时代的期待(化铁:《暴雷雨岸然轰轰而至》);在冯至这里却转化为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如果前者“叙写政治感”,也即阶级感与民族感,“是属于公众的诗”,那么,冯至则是“吐露内心感”,“是属于个人的诗”。同样是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与自然中发现内在的哲理,在冯至这里,真正成为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并自觉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层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评价说:“由27首诗组成的《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诗人关于人的生命的这种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与从歌德到存在主义的西方思潮的关系,是比较容易注意到的—既存在着影响,也有平行思考(例如对战争的类似体验)的相通。另一面与传统思想的联系也是明显的,例如诗人关于自我与万物的沟通的体验与思考,就显然有“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因素;诗人自己还说,这样的经验,就“像是佛家弟子,化身万物,尝遍众生的苦恼一般”,冯至的诗也因此获得了某种东方哲学的底蕴。

   人们通常把《十四行集》最后一首看作是冯至诗的艺术宣言:“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型”;“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握一些把不住的事体。”一方面是自由无拘的,无边无际的,不可把握的智性思考,另一面却是有形的感性呈现,形式的规范与定型;诗人正是要在这二者的矛盾、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张力中,寻找自己的“诗”的存在形态。于是,冯至的诗里,出现了一系列“流动”的与“凝定”的意象。前者如“歌曲"、“韵律”、“风”、“水”、“云”、“彗星”、“空气”、“飞鸟”、“飞虫”、“风旗”;后者如“山”、“路”、“泥土”、“平原”、“树”、“塔”、“殿堂”、“茅屋”、“铜炉”、“水瓶”,等等。人们不难发现这些意象所具有的亲切感: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与人的生存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大都是有传统原型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流动”的与“凝定”的意象,在冯至的诗里,并非只是静态地呈现,而是表现为前者向后者的动态的“转化”过程。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的美学理想:他是试图将自然流动的美凝定为一种有法度的美。因此,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并且借用李广田的分析,做了这样的说明:“‘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它正宜于表现我要表现的事物;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而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适当的安排。”难能可贵的是,冯至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而冯至《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十四行集》序

   一九四一年我住在昆明附近的一座山里,每星期要进城两次,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是很好的散步。一人在山径上、田埂间,总不免要看,要想,看的好像比往日看的格外多,想的也比往日想的格外丰富。那时,我早已不惯于写诗了,—从一九三○到一九四○十年内我写的诗总计也不过十来首,——但是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望着几架银色的飞机在蓝得像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我就随着脚步的节奏,信口说出一首有韵的诗,回家写在纸上,正巧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这是诗集里的第八首,是最早也是最生涩的一首,因为我是那样久不曾写诗了。

   这开端是偶然的,但是自己的内心里渐渐感到一个要求:有些体验,永远在我的脑里再现,有些人物,我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吸收养分,有些自然现象,它们给我许多启示:我为什么不给他们留下一些感谢的纪念呢?由于这个念头,于是从历史上不朽的人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的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小段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凡是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切的关连的,对于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有时一天写出两三首,有时写出半首便搁浅了,过了一个长久的时间才能续成。这样一共写了二十七首。到秋天生了一场大病,病后孑然一身,好像一无所有,但等到体力渐渐恢复,取出这二十七首诗重新整理誊录时,精神上感到一种轻松,因为我满足了那个要求。

   至于我采用了十四行体,并没有想把这个形式移植到中国来的用意,纯然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我用这形式,只因为这形式帮助了我。正如李广田在论《十四行集》时所说的,“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它正宜于表现我要表现的事物;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而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适当的安排。

   如今距离我起始写十四行时已经整整七年,北平的天空和昆明的是同样蓝得像结晶体一般,天空里仍然时常看见银色的飞机飞过,但对着这景象再也不能想到古人的鹏鸟梦,而想到的却是银色飞机在地上造成的苦难。可是看见几个降生不久的小狗,仍然要情不自禁地说出一句:

   “你们在深夜吠出光明。”

   在纷杂而又不真实的社会里更要说出这迫切的祈求: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

   一本诗本来应该和一座雕刻或一幅画一样,除去它本身外不需要其他的说明,所以这个集子于一九四二年在桂林明日社初版时,集前集后并没有序或跋一类的文字,如今再版,我感到有略加说明的必要。所要说明的,就是上边的这几句话。

一九四八年二月五日北平
(冯至《冯至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 上一条新闻: 高二语文 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 下一条新闻: 《报任安书(节选)》【学习要点】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请家教   做家教   法律申明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 培优家教网-淮安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ha.pyoujj 教员QQ群:69557383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3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