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家长请家教 大学生做家教 会员登录 家长频道 教师频道 培训机构 公交查询 手机站 家教资费 加入收藏
淮安家教网ha.pyoujj.com
电话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教员简历库 学员订单库 加油站 同步导学 试题解析 试题下载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高二语文 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学生频道-【 淮安家教网 - ha.pyoujj】
  您当前位置:淮安家教网 >> 学生频道>> 试题下载>> 高二>> 语文
高二语文 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8-16 阅读:2175次 【字体:

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hè)色           红(zēnɡ)         (yán)语         (lǐ)酪

   B.(jiànɡ)瓤        飞(qí)           (zā)滓          (nán)木

   C.绣(qīn)           迷(qī)           拾(jiè)        篇(yāo)

   D.玉(cōng)         时(chà)          泠(líng)        眉(cù)

   2.《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  (  )

   A.张生急切上京应试,莺莺舍不得他离去。

   B.老夫人催张生上路,莺莺对老夫人的催促不满。

   C.张生下决心“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莺莺怕他得中后“停妻再娶妻”。

   D.老夫人看重门第功名,莺莺看重爱情婚姻。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中的“一鞭”指的是  (  )

   A.夕阳一抹                          B.远看,四围之山成一线

   C.张生于烟霭残照中扬鞭远去           D.残照中的一条古道

   4.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准确的一项  (  )

   ①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

   ②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两千年以上了。

   ③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

   ④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⑤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

   ⑥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

   ⑦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

   A.⑥②③⑤④①⑦      B.⑦⑥①②③⑤④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⑦①⑥②③⑤④

   5.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姚明去美国打球可能是件大事,可对美国篮球来说,其实他也许只是个不足齿数的小人物。

   B.香港“和黄”集团有着1000多亿港元的“或然负债”,却没有向公众交代清楚,为此《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把“和黄”集团与美国安然集团等量齐观

   C.学者张中行一生坎坷,无论是朝霞蒙烟,还是晚景见晴,他都能处之泰然,笔耕不辍。

   D.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津津乐道着“龙芯”1号的研发成功,这是我国首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又称“中国芯”。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4月5日《科学》杂志发表的关于水稻基因组框架图的社论,是世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对新世纪人类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B.迪特莫尔指出,“哥伦比亚”号燃料箱上脱落的泡沫碎块,重量仅1.135千克,运行速度仅每秒228.55米,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足以损伤航天飞机的隔热瓦。

   C.迷人的武夷山是我国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有特色的保护地区之一。

   D.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7.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秋日里的回忆与追思也被染上秋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温馨与惊喜之中夹杂着失落的惆怅,而那丝丝缕缕的怅然又有着淡淡的,令人陶醉的境界。

   ①一层蓝,一层灰  ②一层紫,一层黄  ③好复杂的秋色  ④好复杂的感情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②④③

   8.下列各加红字意思相同的是  (  )

   ①臣洗马  ②臣郎中  ③前太守臣逵臣孝廉  ④谨表以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下列各句加粗的双音节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B.零了孤苦,至于成立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10.下面句子中加红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②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③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④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二、阅读理解

(一)

   请赏析《陈情表》3、4段(节选),领悟内蕴,提取有用信息回答11~13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11.《古文观止》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你认为表中的哪些词句感动了晋武帝司马炎之心?请从4个角度回答。

   (1)第一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字)

   (2)第二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3)第三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4)第四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12.本段文字中有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形成四个成语,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口语或书面语中,它们是

   (1)□□□□。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古文观止》中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对这篇文章给予了很高评价,说它“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倘若启动逆反思维,却不难发现文段中实际有着“虚言驾饰”之处,请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二)

   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14~16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4.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界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15.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16.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夕阳”一句,看似容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三)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17~18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7.对这首词字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碧”“黄”“翠”明写天、地、烟的颜色,“连波”暗含绿色。前四句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B.“寒烟”本为灰白色,但由于上接碧天,下连绿波,远看去,迷蒙翠绿。“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人的秋意感觉。

   C.“乡魂”“旅思”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黯”,黑暗之意,“追”,追赶之意。这两句写出羁旅怀乡之愁情。

   D.“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说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18.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的意境开阔,虽写相思,但摆脱了传统的离愁别恨的情调,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情绪。

   B.上篇描绘壮阔辽远的景象,又从芳草天涯的描写中暗透相思离情,由景及情,毫不着迹,手法高妙。

   C.下片写羁旅乡思的凄怆情怀,重在抒情。结尾两句,抒情深刻,造语新颖,较之“举杯浇愁愁更愁”来意象更为新颖、生动,情蕴更为深婉,更富有移情魅力。

   D.这首词描写的景物显示出词人胸怀更为开阔,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衬出离情可伤。

(四)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9~20题。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9.对这首元曲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双调”是宫调名,“折桂令”是曲牌名,“中秋”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B.用“飞镜”比中秋之月,“谁磨”一问让人想到月光明亮无比。

   C.“玉露”指秋天莹洁如玉的露水,“银汉”指银河。

   D.“比常”两句说月中桂树那婆娑的身影遮住了明月的清光。

   20.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照彻”“印透”“银汉无波”是从正面描写皓月的空明。

   B.开头一问使人联想月亮似飞一般挂到天上,写出中秋之夜的不寻常。

   C.前七句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反衬,烘托出月亮如水,秋夜清幽静谧的氛围。

   D.结尾四句打破了情景交融的俗套,采用了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2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22.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  )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23.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2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三、创新作文题

   请以“尊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A.谚yàn语; B.飞骑jì; C.渣zhā滓; D.霎shà)

   2.D 

   3.C

   4.解析:按照先总说后分说以及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答案:D

   5.解析:A.“不足齿数”是个贬义词,可用“不足挂齿”;B.“等量齐观”是指对有差别的事物等同看待,这里犯了用词不当的错误,可用“相提并论”;D.“津津乐道”不能带宾语,本词条可从语法功能的角度辨析。
      答案:C

   6.解析:A.“社论是里程碑”表述不当;C.成分残缺;D.“语文素养”与“工具”搭配不当。
      答案:B

   7.A

   8.解析:①②均是“授官”的意思。
      答案:A

   9.解析:B“成立”,长大成人;C“进退”,做官或不做官;D“不行”,不会正常行走。
      答案:A 

   10.解析:①②中,“无以”均是“没有办法”;③“以”,因为;④“以”,拿、用。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

   11.(1)第一角度:对晋武帝的称颂。 

       (2)第二角度:自己过蒙拔耀,不敢盘桓

       (3)第三角度:母孙相依为命,舍我其谁 

       (4)第四角度:乌鸦尚且反哺,找当对祖母尽孝,对皇上尽忠。

   12.(1)日薄西山  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死亡,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

       (2)气息奄奄  气息十分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

       (3)人命危浅  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灭亡。

       (4)朝不虑夕  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形容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13.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二)

   14.解析:“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答案:C

   15.解析: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答案:C

   16.解析: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答案:D

(三)

   17.解析:“黯”是忧郁、凄怆的情绪。“追”是相连、连接的意思。
       答案:C

   18.解析:没有摆脱离愁别绪。
       答案:A

(四)

   19.解析:是用桂影婆娑反衬月光的明亮。
       答案:D

   20.解析:是侧面烘托月光的明亮。
       答案:A

(五)

   21.解析:B项只有“热交换”一个条件,显然不对;C、D项与原文意思不符。
       答案:A

   22.解析:注意第一段段末的话。
       答案:C

   23.解析:“雷击”和“虫害”不是人的活动造成的。
       答案:D

   24.解析:文中谈的不是“温室效应加剧”的问题,而是气候变暖的问题。
       答案:B

三、创新作文题

   例文:

牺牲的尊严

   艰苦的岁月中,父亲像是我的守护神,他无怨地将自己的尊严踩在脚下,而将对女儿的爱高高地举过头顶。(点评:题目警示性强。总论父亲与我的关系,为下文叙述定下基调,烘托出父亲的崇高。)

   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人。恢复高考那年,他以区区八分之差没有考上大学,限于家中的经济状况,只得放弃了继续冲刺高考的机会,回家务农,后来与普普通通的母亲结了婚,后来又有了我。在幼年和童年的我的眼中,父亲是那么尊贵、庄严、神圣。渐渐长大的我对父亲的态度变得冷淡了,这不是因为他做生意屡次失败,也不是因为他的固执倔强,而是我觉得他失去了尊严!当他叩响表叔家的朱漆大门,用假意逢迎的笑低三下四地借钱,当他为了几毛钱的菜钱与别人争执,当债主来到家中时他可怜兮兮的恳求,我感觉心在滴血。我知道他借钱、求人都是为了我,但我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父亲失去尊严。(点评:叙述父亲的际遇,为后面事情的发生奠定思想基础。一贯的看法,为改变看法造势蓄力。以排比总括。以独到的观察和思考过渡下文。)

   我和父亲终于爆发了一场争吵,也正是因为这次争吵,使我改变了对父亲的态度。

   那天,我放学后去看出摊的父亲,烈日下的父亲不停地擦拭着如雨的汗水,我去了,他很高兴,我有意地与他聊天,因为我不想让我们之间的代沟拉大。而父亲则心不在焉地凝视着马路对面,看得出他在犹豫,有好几次都想走过去,有一次走了半截又回来了,我说:“爸,您干什么去?”“噢,没……没事儿!”但从那眼神中,我看出他的确有事在心。“小丽,你看会儿摊,我过去一下!”父亲走过去了,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原来我并未意识到父亲已经变得如此苍老。隔着一条窄窄的马路,我隐约听到他与那位大伯说话。一开始闲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后来,我的耳朵一惊,听到他说:“他大伯,刚才你找我借了一块钱,你看……”大伯忙说匆忙之间忘了还钱,赶忙掏出一块钱递给父亲,当时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在羞愧的火焰中燃烧,当父亲脸上洋溢着笑地走过来,我再也无法抑制地对他喊:“爸,你下贱!”他的脸抽搐着,手臂在空中挥舞着,到我的脸边时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狠狠地打在我的脸上,这可是十八年来他第一次打我,而且是这么狠地打我。我分明看到他的脸上露出复杂的感情,他的身体在颤抖,手在轻颤,声音颤抖在空气中,飘进我的耳朵:“我还不是想攒点钱给你买袋奶粉!”(点评:“心不在焉”巧妙地设置玄机,为下文张本。情节在朝着自己不愿见不愿想的方向发展,山雨将来,风已满楼。终于爆发了价值尺度不同而引发的争吵,将人物定格于典型的环境气氛之中,具有特写的意韵。朴实中含真意,令人心动。)

   那一刻,我的泪腺失去了控制,泪水涌了出来。爸,女儿多么的自私和无知啊。她的高傲、她的自尊是她世界里绚丽的天空,而她却并不知道,撑起这片天空的,是父亲牺牲的尊严!

   就是这一巴掌,打醒了昏睡的我,父亲踩在脚下的尊严,为我铺就了洒满爱的人生之路。他对我说,要时刻记住,带上两个人的尊严上路!(点评:柳岸花开红,心舒眉展,心结解开,暖语化坚冰,水到渠成。)

   这才是最高贵的尊严。

   【总评】本文抓住了父亲这一最熟悉的人物,不落窠臼地叙写出父女间亲密的爱,全篇以情贯之,从对父亲的爱到对父亲的恨,又回到对父亲更深更纯的爱,感情脉络灵动,具有层次感,情随事迁。在前后的对比和叙述中彰显了父亲人格的高大、爱女的无私,令人怦然心动,为这样的父亲骄傲和自豪。全篇开合有度,擒纵得法。

 


  • 上一条新闻: 《箭与歌》【背景知识】【阅读指导】

  • 下一条新闻: 《别离》【背景知识】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请家教   做家教   法律申明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 培优家教网-淮安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ha.pyoujj 教员QQ群:69557383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3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