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务。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3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 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候补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受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受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 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阅读指导】
本文选自《培根论人生》。这本书是培根在文学上的主要代表作,初版只有10篇摘要式的文章,后经过两次扩充,收人短文58篇。作者是一位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家,文章以贵族世家子弟为阅读对象,谈论社会风尚、处世哲学、治学方法、人生经验等,见解深刻独到,分析周密严谨,文风老辣锐利,体现了他“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像,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王佐良),独具特色和魅力,开创了英国散文的传统,影响极大,在英语国家早已家喻户晓。
这是篇说理散文, 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英文说理散文的一般特点。 概括起来就是:“由深沉的智慧观照一切事物而来的哲理味;由挚爱人生而来的人情人理(哲理加情理,多表现为眼前琐屑中见天道人心);严正的意思而常常以幽默笔调出之;语言雅驯,避流俗,有古典味;意不贫乏而言简,有言外意,味外味。”(张中行《一知半解·序》)
本文标题亦译作“论逆境”。“逆境”是一种中国化的说法,西语多作“厄运”。本文阅读中,可以把“厄运”理解为“逆境”的同义语。本文篇幅短小,译成汉语不过400余字,对这样一个重大论题,作者举重若轻,表现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与一般人对厄运的否定看法不同,本文论述了厄运的作用和价值,认为战胜厄运是“超越自然的奇迹”,赞颂与厄运搏斗磨砺出的坚忍的美德,并指出“这种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出来”。
本文思路清楚,环环相扣而又逻辑分明。文章分三层。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引用古罗马先哲塞涅卡的名言和古代神话故事,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切入题目,设下论题,为后面自己的观点张本。第二层(“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把《旧约》《新约》的不同启示,及哀歌颂歌不同魅力进行比较,指出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厄运不仅仅是灾难和摧残,也是磨炼和新生,帮助我们培养起坚忍的品格,去勇敢地面对厄运,战胜厄运,获取幸福。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以明丽的花朵由暗淡的背景衬托以及香料在焚烧中散发芳香为喻,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最美好的品质”可以在厄运中凸显出来。文章从“战胜厄运是奇迹”,到“战胜厄运需要坚忍的品格”,最后到“厄运不会把我们击垮,反而能显示出我们最美好的品格”,三层意思逐层深人,见解不断丰富,如医生手里的手术刀,凭借犀利的目光穿透事物的外表,直抵事物的内核,让我们从新的视角去透视人生的厄运,对人生的顺逆有了全新的认识。
文中大量引用西方思想史上先哲及《圣经》中的名言事例,但议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有一种典雅的风韵。比喻优美隽永,力避流俗,如“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决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不仅很好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也使表达充满诗意的光泽。论述中多用对比手法,上下句相互映衬,措辞警策,暗含机锋,突出了所要表达的意思。如“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说理透彻,警句迭出,饶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让人体会其中蕴涵的诗性智慧。据说,诗人雪莱读培根的随笔《论死亡》后,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这篇说理散文充满了诗性的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