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家长请家教 大学生做家教 会员登录 家长频道 教师频道 培训机构 公交查询 手机站 家教资费 加入收藏
淮安家教网ha.pyoujj.com
电话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教员简历库 学员订单库 加油站 同步导学 试题解析 试题下载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直面苦难》【背景知识】-教师频道-【 淮安家教网 - ha.pyoujj】
  您当前位置:淮安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二>> 语文
《直面苦难》【背景知识】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8-18 阅读:1622次 【字体:

【背景知识】

1945年出生,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几百万字。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迷者的悟》等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是当代最具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阅读指导】

    周国平以其哲学修养为基础,汲取学术界最新的思想成果,对当代人的生存状况进行思考,以杂感、随笔等大众化文体形式表达出来,写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哲理散文”。本文选自作者的《人生哲思语编》。据作者说,是从自己作品中摘录出有价值并可以独立存在的句子和段落,分类加以编排而成。作者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实际上作者本就偏爱这种长短参差、自由灵活的“感悟体”。他喜欢柏拉图的对话、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蒙田的随笔、尼采的格言等,认为这些才是哲学的精品,是真正的诗,因此他“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认为这种形式“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更多的直觉和洞见……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由此可见,本文的形式虽然是作者依据原文改写成的,却是他最喜欢和擅长的,可以说代表他的写作风格。

    节选部分文字原标题是“苦难”。作者解释说: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等;也包括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等,可见与我们讨论的“逆境”、“厄运”话题是一致的。下分“面对苦难”、“苦难的价值”、“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决不美化苦难”和“人得救靠本能”五个部分,表达了对无法回避的苦难的比较全面的思考和认识:生活中的苦难无法回避,它有独特的价值,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因此个体以尊严的方式独自承担,就成为勇者的标志,但“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不能一味地美化苦难,苦难和欢乐合在一起,才能奏响生命之歌。

    课文节选八段文字,依原来格式,分为三个部分,以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第1—3段):在自然悲剧面前,我们注定失败,但我们咬牙坚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作者把悲剧分为社会悲剧和自然悲剧,对比说明面对自然悲剧,我们应该勇敢地承受,维护人类的精神的尊严。作者采取普通人(众生)的视角,透视苦难悲剧的世俗性,揭示出平常生活中苦难的真实面目,“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愈发感到了生命的卑微”“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悲壮中突出了人类尊严的崇高。

    第二部分(第4—7段):应认清苦难的消极性,不用浮夸的言辞美化苦难,遮蔽苦难的真实面貌。作者指出我们面对的是“平常的苦难”,它“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不要对我说”,彻底否定,语气愤激;“何必用”,包含作者的不满和感叹。否定对苦难的美化后,作者对比中反复强调:“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并引以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先肯定人性的软弱,用“惟其……犹能……才”一组虚词,突出苦难中的尊严,有力地表达了对苦难的辩证认识。

    第三部分(第8段):作者否定了世俗对苦难英雄的错误期待,指出苦难英雄也只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生活的漩涡中,面对的是大大小小的日常平凡的苦难,因此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命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角落里,藏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常不为人知,也无法言说。作者的感悟进一步抽象,上升为现代人心灵世界和生存状况的解读,充满个性化的思辨意味。

    与传统的英雄主义“苦难观”不同,作者倡导普通人的“苦难观”。作者认为面对苦难的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面对的是生活中平凡的苦难,因此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从平凡个体的生命感受出发,尊重芸芸众生的软弱天性,强调苦难的世俗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个体勇敢担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作者反对对苦难厄运的浪漫主义的美化,把苦难、苦难英雄还原为生活中的真实面貌,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普通人应该怎样直面苦难的问题,对我们领悟生活的意义,把握人生的“顺”与“逆',很有启发。

    哲学与诗密不可分。周国平说:“哲学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文学则是对之丰满而贴切的表达。”哲学与诗的结合是本文最大的特色。

    本文没有“哲理散文”常见的学究气,感情真挚,笔带锋芒,字里行间饱含生命的激情。行文跳跃,段与段之间,形断意不断,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而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具象化语句,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弥散着灵动的气息,充满着跳跃式的诗性智慧。

    语言不避日常语汇,而又准确简洁,“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富有思辨的张力和审美感染力。比如,“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有整有散的句式中,重点提炼“磨钝”与“毁灭”、“绘声绘色”与“无声无息”几处关键词,表达对美化苦难荒谬做法的强烈不满。又如,“我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句中“铁石心肠的强者”、“旗开得胜的骄横”,超常的搭配极有概括力,耐人咀嚼,而“厌恶”、“蔑视”更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 上一条新闻: 《论厄运》【背景知识】【阅读指导】

  • 下一条新闻: 《阿Q正传》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请家教   做家教   法律申明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 培优家教网-淮安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ha.pyoujj 教员QQ群:69557383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3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