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解析
1、对下列加红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按时) 不亦乐乎(同“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B、不亦君子乎(指道德高尚的人) 诲女知之乎(女儿) 可以为师矣(凭借) 是知也(这) C、温故而知新(故事) 默而识之(记) 子在川上(河流) 逝者如斯夫(流逝) D、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 不舍昼夜(舍弃) 学而不厌(厌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义的准确把握。有些单音节的文言词可采用扩展为双音节的方式加以解释,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文言词古今意思有较大变化,必须勤看注释或查工具书,才能准确掌握。 答案:A。B项中的“女”是通假字,通“汝”,代词“你”的意思;C项中“故”应解释为“旧的知识”;D项中“厌”应该是“满足”的意思。
2、下列文学常识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 B、课文中所选各则,都与学习有关,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 C、孔子,姓孔,名子,又名丘,字仲尼,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D、孔子,春秋时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解析:对古代名家常识的掌握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也是考查的重点,要靠平时的积累的记忆,这样才能在练习和考试中不出错。 答案:C。“孔子”中的“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并非人名。古代名家如“老子”、“庄子”、“孙子”等中的“子”也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