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家长请家教 大学生做家教 会员登录 家长频道 教师频道 培训机构 公交查询 手机站 家教资费 加入收藏
淮安家教网ha.pyoujj.com
电话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教员简历库 学员订单库 加油站 同步导学 试题解析 试题下载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师频道-【 淮安家教网 - ha.pyoujj】
  您当前位置:淮安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9-29 阅读:1886次 【字体: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线索】

    十月革命以后,苏俄面临内忧外患,为此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反还激化了工农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也宣告形成。这种体制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无法破除这一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方法小结

  本单元教材以有限的篇幅,勾勒出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从总体布局来看,是以时间为经、以主要的历史事件为纬,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突出几次主要的经济政策的变化。这样,前后的历史事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前后相联的因果关系,前一事件的结果往往成为后一事件的背景。

【重点难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一种观点持完全肯定的意见,这一观点认为,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当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保全了社会生产力,保全了遭受战争破坏的工业,为恢复生产提供了前提。
  第二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些领导人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其“直接过渡”的思想,功绩有限,错误较大。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该对它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否认它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造成种种严重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从1918年到1919年底,主要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克服战争造成的各种困难;后期从1920年到1921年初,这时才把适用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措施用来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以求“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适得其反。本教材基本上持第三种观点。

  2、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第一种意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大概念,它不仅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而且还是逐步探索、逐步制订和逐步扩大的政策。它不仅反映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同规律。
  第二种意见认为,新经济政策在当时仅仅被当作一种手段而没有成为一种体制,列宁虽然提出了走市场经济道路的主张,但没有把它看成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道路;斯大林则在1929年以国家行政命令手段取代了市场经济手段,致使新经济政策停止。
  第三种意见认为,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着矛盾,因为按自身逻辑,新经济政策要求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而这种想法同当时的社会主义观念相冲突。此外,国内的和平环境与外部的战争威胁,又使苏联面临在经济平衡发展与优先发展之间进行选择的困境,导致当权者思想混乱,在实际执行中极易出现偏差。

  3、“斯大林模式”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1)俄国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2)落后的经济和文化;(3)国内的政治斗争;(4)国际环境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有:(1)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错误的理论指导。特别是斯大林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主要有:(1)政治体制特征包括: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自上而下的干部的委任制和终身制;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2)经济体制特征包括: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适用的,实践证明它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它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为现实,并且敢于同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教材基本上持此观点。第二种观点为“过大于功”,认为“斯大林模式”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是人们在探索过程中走向正确道路前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4、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二战后苏联从改革到解体的经过,说明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它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2)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以遵循,它是需要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不断调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3)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和民主的。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建设。

编辑整理:扬州家教网(http://www.yzjjw.net)



  • 上一条新闻: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 下一条新闻: 2009国庆中秋工作安排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请家教   做家教   法律申明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 培优家教网-淮安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ha.pyoujj 教员QQ群:69557383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3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