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劳动者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各种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本课介绍了国民经济的部门分类、部门结构以及作为市场主体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主要知识和观点】 1、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含义 2、三大产业的划分及比重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怎样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6、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7、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8、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重难点问题分析】 1、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1)含义不同(略)
(2)标准不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是以本国的常住居民为准,只要是本国常住居民,不管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界为准计算,只要其经济活动在一国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要计算在内。
(3)联系: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这里的国外要素净收入是指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减去外国公民在国内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发达国家国外要素的净收入为正数,发展中国家为负数,所以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
2、农业 (1)含义: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按生产经营范围区分:广义和狭义农业。
(3)作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4)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加强农业是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也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5)现状: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表现在: 首先,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其次,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第三,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
第四,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全面调整经济结构为主要任务的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已经由过去的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市场、资源双重约束。
(6)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这是最终解决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①发展农业,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把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和完善。
②发展农业,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挥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四方力量,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
③发展农业,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必须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④发展农业,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经营方式。
⑤当前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在切实保持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要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产业。
⑥发展农业,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它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肩负着农业现代化的重任;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肩负着实现农民小康水平的重任。
⑦坚持发展小城镇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也是发展我国农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⑧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总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要是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而言的。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工业的存在与发展,没有工业为其他部门提供的机器设备,就不会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工业的现代化程度及其发展规模,最终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
(2)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点和推动力。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工业现代化问题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这个历史阶段才产生的。这就从历史角度说明,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能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手段来装备工业,工业才能真正发挥起主导作用。
工业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而先进的技术装备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能提供。
(3)工业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劳动工具上,而劳动工具主要是由工业部门制造的。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不断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4)工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的作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源泉;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国社会生产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就使直接为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业和各项公用事业,为流通服务的商业、金融保险、广告等行业相应发展起来。同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每个农业劳动者供养的人口增加,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由于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出现,提高了第二产业的生产率水平,使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大量过剩,这些劳动力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居民的物质生活向高级化、多样化发展。同时要求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生活。这样刺激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向自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就带动了信息业、情报业的兴起。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这样,不仅推动了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为科研、教育服务的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发展。
第四,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以及资金、技术、劳务的输出和输入发展迅速,使国际分工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强,这就推动了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服务的银行业、运输业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总之,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2)第三产业体现了一国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其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的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3)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目前,农业基本上属于人力畜力耕作的传统农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的状态,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所能供养的人口很少。工业上也有许多部门、行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新技术、新工业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自动化水平低。这必然使大量的社会劳动被束缚在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造成我国第三产业落后的还有思想上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倾向,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商业、金融、交通、邮电和各项服务事业的发展,导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4)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等必不可少的服务,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的发展,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易错易混】 农业的基础地位将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下降而改变。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要明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劳动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而改变。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而不能有丝毫放松。
编辑整理:扬州家教网(http://www.yzjjw.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