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一〕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和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一起,合称"三袁",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名曰:"公安派"。他的山水游记很著名。
【课文分析】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满井游记》〔二〕
本文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他向来近山水,弃尘世,不喜官场应酬。袁宏道的作品语言清新明快,内容多描写封建士大夫阶级的闲适生活,部分篇章反映了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同学们阅读此文后便会有所启示。 【课文分析】
自读课文,首先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第三段抒发感受,写此文的目的。 学习本文,思考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共四个方面。 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 2、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纳出什么样的感受,来表现了他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 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文中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 若脱笼之鹄。 4、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赛者,亦时时有。 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 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