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家长请家教 大学生做家教 会员登录 家长频道 教师频道 培训机构 公交查询 手机站 家教资费 加入收藏
淮安家教网ha.pyoujj.com
电话家教热线:400-6869-985 ┆ 18605204177
教员简历库 学员订单库 加油站 同步导学 试题解析 试题下载 教案下载 课件下载

经济常识上册复习 四-教师频道-【 淮安家教网 - ha.pyoujj】
  您当前位置:淮安家教网 >> 教师频道>> 教案>> 高一>> 政治
经济常识上册复习 四
发布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09/10/27 阅读:1853次 【字体:

经济常识上册复习

第四单元 产业和劳动者

  一、考纲要求
  三大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二、知识结构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三大产业
  在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部门和行业。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可将它们归结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2.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是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

  3.国内生产总值
  若以国界为准计算,则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4.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5.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的现状
  (1)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2)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3)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6.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2)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需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
  (4)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把千家万户的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

  7.乡镇企业
  (1)乡镇企业包括农村中镇、乡、村举办的集体企业,各类型的合作企业、个体企业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形式。
  (2)乡镇企业在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一,乡镇企业肩负着农业现代化的重任。
  第二,乡镇企业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
  第三,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民小康水平的重任。

  8.工业
  (1)定义:工业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2)类别: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划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9.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10.振兴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我们需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各部门中的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业等,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1.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2)在我国,第三产业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地质普查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3)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劳动者的权利
  (1)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
  (2)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
  (3)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4)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14.劳动者的义务
  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包括: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①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
  ②其次,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2)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企业的经营者要具有职业道德,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要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

  15.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与每一个劳动者息息相关,是每一个劳动者走上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时都必须签署的协议。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①平等自愿原则。
  ②协商一致的原则。
  ③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是,首先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书,然后要由劳动行政部门对所签劳动合同进行鉴证。鉴证的目的是证明劳动合同是否真实和合法,对劳动合同的鉴证工作有利于劳动合同的认真履行。经过鉴证的劳动合同生效后,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均不能毁约。如一方有毁约行为,要到劳动仲裁机构处理。

  (3)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
  ①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16.社会保障制度
  (1)含义: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2)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
  ①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②社会救济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所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
  ③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
  ④社会优抚是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疾军人所进行的优待抚恤制度。

  (3)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4)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①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②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③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编辑整理:扬州家教网(http://www.yzjjw.net)


  • 上一条新闻: 经济常识上册复习 三

  • 下一条新闻: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 返回上级新闻
  •  
     
    会员登录
     资 源 搜 索 |  



    在线留言

    请家教   做家教   法律申明   支付通道  常见问题  建议/留言  广告服务    辅导机构合作


    @2003-2015 版权所有: 培优家教网-淮安家教网 本站访问量:
    家教热线:400-6869-985 邮箱:service@ha.pyoujj 教员QQ群:69557383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注册号:32100200162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编号:39826811-0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10744号-3
    举报